郑州刻章,汕头刻章

明星百科 | 发布时间:2024-06-04 00:11: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郑州刻章

刻公章都有指定的地方,每个区的公安局旁边都有专门刻公章的地方,你只需要提供刻公章所需的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的必须文件,交费之后就可以刻公章了。一般都是在公安局或者公安相关的单位门口都有刻公章的地方,除去这些地方,其他地方可能都是不正规的。

汕头刻章

印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艺术奇葩,与书画、国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艺术。

由手工镌刻的印章是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与家喻户晓的篆刻相较,印章镌刻更具有实用性与精细性,风格与艺术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汕头,印章镌刻技艺已传承了至少120年的时间。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电脑数控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镌刻技艺日渐式微,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一镌刻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

在默默守护这项技艺已近30年的丁明的推动下,印章镌刻技艺入选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明也成为了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如今,丁明还尝试着将手工镌刻的印章转化为时尚艺术品,让这项技艺能够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播和传承。

字体材质变化催生刻印行业据了解,《周礼》中有“货贿用玺节”的记载,是印章在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

自宋代以来,对印章的称谓有“关防”、“押”、“契”、“记”、“图章”等。

印章大致可分为篆刻印章和公用印章,多用于书画标识。

公用印章具有凭信、证明、指示、标识等功能,被用于官府的公文和关防以及私人的钤押。

到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时代政治等多种因素的需要,官方规定宋体、楷体、隶书等字体作为通用印章的字体,在印章用料上也基本使用以木材、骨质为主。

由于字体和材质的变化,更完善了适用于这种材质字体的印章镌刻技法,也催生了以镌刻印章为职业的刻印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企业及流通领域使用的印鉴,一律为由手工镌刻的宋字体圆形图章,并将印章镌刻行业列为特种行业。

汕头刻印业曾有过风光历史印章镌刻技艺虽有多年的历史,但传入汕头的时间较晚。

1860年开埠后,随着汕头经济迅猛发展,印章的需求增大,出现了不少职业印章人和刻印店。

在小公园一带,就有20家左右的印章社。

印章使用在潮汕地区乃至海外的盛极一时,从侨批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在很多侨批信文称谓上方和信尾落款处,可见一个红色醒目的小印章,这就是如意章,以寄愿远方的亲人如意平安。

1956年,汕头市政府以汕头川月刻印社为班底,将20多家刻印作坊组成汕头市刻印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汕头刻印业仍维持着风光的历史。

“汕头刻印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算是很有名的,刻印厂承接的印章镌刻业务以精、快、美的行业特色而遍及南方各省市。

丁明本人就曾是汕头市刻印厂的职工。

他说,当时汕头市刻印厂是一座三层楼建筑,二楼、三楼都是生产车间,采用流水作业生产印章。

最初职工70多人,业务量最大时全厂有近300名职工。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由于全国各地需求量大,订单很多,汕头市刻印厂专门成立了邮寄组,最鼎盛时特设有8名员工专门负责将印章包装好装车,再拉到邮局去寄送。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刻印业仍是汕头的重要产业。

”丁明说。

第三道工序是书写反面文字,通常采用倒写和拟写的方法,这是印章制作优劣的关键一环,也最考究印章师傅的书法功底和书写水平。

操刀刻字是第四道工序,需要用到专用的辅助工具——印规。

印规其实是个木匣子,内装有若干可活动木条,用于固定工件,操作时可以受力。

镌刻时,将书写好的印坯夹牢在专用的印规上,用斜口刻刀对每个字进行细心镌刻,要求开刀、复刀工整利落,角度和力度适中,使字体笔画清晰。

来到第五道工序就是加深平底了。

镌刻凸字的印章要一丝不苟地将字边凿深、印底铲平,使盖章时不会沾底。

最后一道工序是修整,对字体的笔画结构进行修整,然后拓印校对确认,一枚印章才算完成。

在丁明看来,由手工镌刻的印章,明显地倾注镌刻者的艺术手法和个性修养,具有难以仿制的唯一性和防伪性,在选字、布局、章法、造型均显现出形式美,因而成为我国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

完整掌握镌刻技艺民间艺人寥寥无几正如丁明所言,汕头刻印业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数控技术发展,印章雕刻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的出现,传统手工镌刻技艺便逐渐被替代。

从刻印速度上来看,机器设备用10分钟就可以刻一个章,而手工镌刻最少要花1小时,难度大的甚至要用7、8个小时才能完成。

传统的手工刻印企业因此名存实亡。

“不会手工镌刻的人,只要买一套设备,就可以加入这一行。

也就是说,刻印业准入放宽了,但懂得手工镌刻技艺的人更少了。

”丁明说。

随着汕头市刻印厂的老师傅相继离世,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一镌刻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而习艺者不仅要有三五年的手工镌刻磨练,还得有书写反字的功底和美学的悟性,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

印章镌刻这项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丁明为印章镌刻技艺申报非遗项目,正是基于这一点。

从小喜欢书法美术的丁明,17岁时就随谢种松老师学习篆刻,19岁进入汕头市刻印厂当学徒,师从郑灼光、高茂扬等名师学习镌刻,这两位名师分别是曾任汕头市刻印厂技术主管的吴来华师傅的第二、三代高徒。

“未学镌刻之前,师傅要求我先学习磨刀,这是‘入门必修课’。

但师傅并没有教我磨刀的具体方法,而是要求我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丁明说,他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边磨边琢磨,在不断调整中找到一个最佳角度,终于磨出一把合格的刀。

从刻“茶米印”、“月饼印”入手,丁明正式进入刻印行业。

经过20余年的刻苦努力,他全面掌握了印章的镌刻技艺,尤其擅长运用斜口平刀法和三角扛刀法等镌刻印章的独到技法。

如今,他已成为协会副会长。

就在开设培训的过程中,丁明发现,进入印章行业的新一代大多只会操作电脑,基本不懂手工。

为此,他萌生了将印章镌刻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的想法,并开始查阅历史资料、整理技法教材等,希望以此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

在丁明的努力下,2016年6月,特种印章镌刻技艺被列入汕头市龙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5月,印章镌刻技艺成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种”二字的去除,正是为了方便非遗的传播推广。

而丁明也因此成为印章镌刻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用手工印章讲好汕头故事将印章镌刻技艺成功申报为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后,丁明便投入到这项技艺的传播、传承中去。

但他很快发现,这并不容易——毕竟,手工刻印不是生存所需的手艺,印章如今也并非生活必需品。

前文提到的《汕头印记》的印章作品,便是他的尝试——既传承古老工艺,又融合现代题材。

为了创作这套作品,丁明下了不少功夫,单是为各座建筑物拍照,就拍了上百张照片,再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一张作为创作蓝本。

进入到画稿创作后,一个建筑物又要画上十多份稿,才能定出最满意的一份。

“用印章来表现建筑物比较少见,既要结合技法和构图,还要充分考虑印章的特性和拓后的成果。

而建筑物本身的特点也需要通过设计来呈现。

”丁明说,建筑物有一些隔离栏、点缀物,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

而在刻印时,又要十分注意不要把线条刻断,把比较精细的部分刻出来。

为此,他选择了较耐用且密度较高的黄杨木,并且在刻印时保持静心、细心。

如此创作下来,一个印章就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而这一组作品则整整用了半年时间。

目前,由丁明创作的《汕头印记》系列已积累了16个印章作品。

他还尝试用手工镌刻的印章来记录汕头大事,如将2017年、2018年的汕头国际马拉松赛的奖牌创作成印章作品等。

“接下来,我还计划以公安、医生、教师等群体作为创作素材,弘扬汕头文明创建正能量,讲好汕头故事。

”丁明说。

丁明的想法还有很多。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