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兵,中国第一兵

历史百科 | 发布时间:2024-07-04 01:47: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天下第一兵

简单来说,义帝纯粹是个名号。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熊槐,他在位前期把楚国国势推向顶峰,与秦齐并列为三强,后期却接连失误,导致楚国衰落,张仪欺楚便发生于此时,熊槐自己也被秦昭襄王蒙骗囚禁在秦国,最终病逝于秦国。另一个是熊槐的孙子熊心,他被拥立纯粹是因为名头。天降王位:放羊娃一朝成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拉开了亡秦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虽然是由农民起义引发的,但最终完成还是靠六国残余贵族的领导。陈胜作为首义领导者,成为战争前期的领袖,他也毫不谦让,大大方方称了王,建国张楚,随后派兵攻略赵地、魏地等,这些将领打下了赵地跟魏地,又先后脱离了陈胜。武臣自立为赵王;周巿立魏咎为魏王,自为相国。武臣派韩广攻略燕地,韩广自立为燕王。还有田儋起于齐地,击败前来攻略的魏军,自立为齐王;秦嘉起于楚地,自立为大司马,杀掉陈胜派去的武平君畔。春秋战国的乱世太久了,久到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反倒是秦朝的大一统显得太过陌生,这就导致秦朝尚未灭亡,反秦的势力已经山头林立,各自为政。陈胜已经无力管控这些反秦势力,可他是“祸首”,自然受到了秦军的重点关照,在支撑了几个月后,陈胜被章邯灭掉。随后,魏咎挺了五个月,也被章邯击垮,章邯还顺便击杀了前来支援的田儋。在章邯大杀四方之际,南方的楚地,项梁带着侄子项羽起兵了。陈胜败退之时,他的部将召平正在攻打广陵,一听老大都没了,也不打广陵了,转身投靠项梁这个看起来很有前途的老大,并献上首领陈胜的指令(假的):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比较尴尬的地方在于,这时的楚王并不在项梁手里,也不是陈胜立的,而是不愿受陈胜管控的秦嘉立的。项梁不承认这个伪楚王,渡江西进后,他收编了陈婴、黥布等人,兵力达到数万,有了这个资本,他以秦嘉背叛陈胜为由,攻灭秦嘉。不久,陈胜被干掉的消息传来,名义上的领头羊没了,正巧,范增前来投奔,给项梁讲了一番道理。《史记·项羽本纪》:(范增)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范增的建议就是一点:千万别出头,出头的椽子先烂,要找个名义上的上司挡刀,而以楚地的情感来说,当年那个被秦人坑死的楚怀王熊槐最容易引起同情,不如立他的后人。项梁欣然采纳,派人到民间去找楚怀王熊槐的后人,最后找了个放羊娃熊心,为了强调自己是为楚怀王报仇,他直接把谥号当名号,尊熊心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总览大权。激励部将:先入关中者为王立熊心为楚怀王之后,楚地的凝聚力得到空前增强,项梁也得以借助楚怀王的名号,名正言顺地把陈婴等实权派与旧部隔离开来,不用像对付秦嘉那般动用武力。在对付秦嘉之时,因丰城被夺而四处求援的刘邦前来投靠,项梁给他补到五千兵马,让他回军攻丰,从此刘邦就跟项梁混了,当然,名义上是跟楚怀王。接下来的三个月内,楚军势如破竹,连败秦军,项梁因此面露骄色,被章邯抓住机会,夜间突袭,干掉了项梁。项梁死了,楚国没了柱石,他所掌握的权力也就空了出来,两个年轻人想要抓住这份权力,一个是楚怀王熊心,他想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王,另一个就是项羽,他想继承叔叔的威势。不要以为熊心是傀儡就没资格与项羽争,从名位上来说,他才是主君,而且项梁阵亡后,楚国人心大乱,急需有人出面统领大局,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这个人就是熊心。《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这个“恐”字很牵强,因为相比盱台,彭城离前线更近,逃命也不是这么逃的啊,而且以楚国当时的人心,熊心要是敢逃,士兵更敢逃,带兵在外的吕臣等人也未必会回防彭城。迁都后,熊心更能收缴吕臣、项羽的兵权,说明在第一阶段的夺权争斗中,他是占了绝对上风的,可打仗这事他又不能亲自出马,项羽又是打仗的好手,这就给权力易手埋下了伏笔。在彭城,熊心进行了新一轮的职权分配,封吕臣为司徒,吕臣父吕青为令尹(楚国的宰相之名);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刘邦为武安侯,为砀郡长,将砀地兵,但他们都不是军事最高统帅,之前曾给项梁提过意见的宋义被破格提拔为上将军,统领诸将。宋义并无大功,威望不高,也没有自己的嫡系,熊心此举明显是怕有人借助兵权推翻自己,但这种担心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实现者就是项羽。灭掉项梁后,章邯认为楚国不足为惧,便挥师进攻赵国,赵国被打得哇哇叫,连连向楚国求援,刚刚稳住楚国朝堂的熊心派出了以宋义为首、项羽为副的援赵大军。与此同时,熊心还派刘邦引兵西进,还搞了个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此时楚国刚刚遭逢大败,按照常理,应该修补防线,休养待战,所以章邯才敢放着楚国不打先打赵国,可熊心完全不采守势,而是全力进攻,把能拿出手的军队都派出去了。从任务上看,宋义军的目的是拖住章邯,刘邦军的目的是解除彭城周边的秦军威胁,所以两军的行军路线截然不同。宋义军是一路北上至安阳,留了四十六天,项羽劝谏无果,杀了宋义,自立为假上将军,熊心得知后,就地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继续率军北进。而刘邦军是一会由南向北,一会由北向西南,一会由西南向北,一会由北转向东南,一会又向西。刘邦拔除秦军的时候,熊心还分兵给魏国跟韩国的残余,让他们自己去收复失地,这时候的熊心,干的是后面萧何的活,为前线提供兵源和补给。在“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块大饼的激励下,刘邦率先完成任务,并突入关中,等到项羽超额完成任务后一看,秦朝已经亡了。傀儡命运:身死湖南从结果来看,项羽杀宋义的做法是正确的,可这毕竟是以下犯上,熊心迫于压力,不得不承认项羽的统帅地位,但此时项羽已经是游龙入水、虎归山林,熊心有些难以控制了。到了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诸侯共立为诸侯上将军,军权已经完全由熊心转到了项羽手中,项羽拥兵自重,连获胜的消息都没通报给熊心。从项梁死后熊心的表现来看,他并非庸人,苏轼称赞他为“天下之贤主”,可这位贤主在大权旁落之后却不曾有丝毫作为,实在令人费解,毕竟项羽又不是项梁,熊心想用熬也未必熬得过项羽啊。熊心这边没有动作,项羽的动作可大了,千辛万苦灭了秦军主力,回头一看,刘邦进了咸阳城,要称王关中。项羽怒火冲天,直接杀入关中,要找刘邦算账,这就是鸿门宴的故事了。鸿门宴过后,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城,然后准备分封,按项羽的意思,分封肯定要他来主导,远在千里之外的熊心早已不在他的眼中了。问题在于,项羽并不愿意让刘邦在关中称王,所以他要修改之前熊心与诸将的约定,这就必须要经过熊心。《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熊心不同意项羽的建议,坚持要按约定进行,眼见熊心“不识相”,项羽干脆玩起了阴招,贬损熊心的地位,否定他在灭秦战争中的统帅功绩。《史记·项羽本纪》: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完全是想把他架在周天子的虚名之上,这样他项羽才好分封。在这次分封中,项羽充分发挥自己的忽悠能力,把刘邦塞到了汉中巴蜀之地,以牵强符合“王关中”。项羽自己则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这等于抢了熊心的都城,熊心该去哪住呢?项羽继续忽悠。《史记·项羽本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这个上游在哪呢?在当时的长沙郡,虽然比现在的湖南长沙市要大很多,但繁华程度没法比,现在的长沙很繁荣,当年的长沙郡却是落后荒凉之地。尽管如此,项羽还是不放心,派人前去杀了熊心。从一介放羊娃到义帝,熊心只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期间因项梁身死,还一度成为楚国最具权势的人物,各种处理措施也很得当,最终却是惨死于军阀(相当于熊心,项羽还真是军阀)之手。

中国第一兵

在许多人看来,以萧克的资历,怎么说也应该是个大将,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二把手啊!当初八路军刚组建时,6个正副师长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他5位日后都是元帅,只有萧克“屈居”上将。

如此一来,萧克在上将之中自然要排在首位了。

其实这是想当然的看法。

事实上,不同于元帅和大将的排名有固定顺序,上将的排序有好几种排法,在此作一说明。

最早的上将名单是总干部部1955年9月上报总部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排在第四,之后是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等人,排名最后的则是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3位起义将领。

这份名单的排序,初看让人一头雾水,一些副兵团级干部,例如周纯全、陈再道等,排在了杨成武、萧华、宋时轮等正兵团干部的前面,而傅钟和周士第这两位资格极老的正兵团级干部却排在了贺炳炎的后面,而贺炳炎仅是准兵团级干部。

但仔细一分析,这份名单的顺序和当初拟定大将的人选有关。

彭德怀和罗荣桓上报总部的大将名单是15人,排序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和周纯全。

最终确定大将为10人后,必须从中去掉5人。

主席的意见是,去掉徐海东、宋任穷、周纯全、王震,少奇同志又去掉了萧克和张宗逊,这样下来就成了9个人,于是又把徐海东补了上去,这就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大将名单。

张、宋等5人曾是大将候选人,在权衡再三之后还是放在上将之中,那么在上将序列中,这5人自然就排在了前面,只是在宋任穷之后、萧克之前加进了赵尔陆。

赵在当时任二机部部长,已无军职,而且也未进入大将候选,为何排在上将第三位令人不解,还有待考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的大将名单其实是22人,除了上述15人外,还有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7人,而这7位在上将中的排序紧随周纯全之后。

由此可见,这份上将名单的排序,是把张宗逊等大将落选人排在了前面,和众人当时的级别无关。

这就是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三位副兵团级干部排在了诸多正兵团级干部前面的原因。

左起:洪学智、萧华、粟裕、陈赓在这份名单上,列在王宏坤之后的名单,大体是按照总部机关、军事院校、军兵种、军区、志愿军的顺序排列。

先是李克农和杨成武(副总长)、李达(国防部副部长)、萧华和甘泗淇(总政副主任)、赖传珠(总干部部副部长),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叶飞、黄永胜等军兵种和各军区领导人依次后排。

在这一名单中,除去三位起义将领外,排在最后的是吕正操、傅钟、周士第、阎红彦等几位。

吕正操是东北军将领的代表,他是主席提议加入名单的;傅钟和周士第资历很老,但历史上有所争议,是在广泛争取意见后才加入的;而阎红彦是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由主席提议加入的。

原定上将排名最后一位是准兵团级的贺炳炎,因为吕正操等几位是最后补进去的,所以排在了贺炳炎的后面。

(按规定,准兵团级干部最多授中将,考虑到洪湖苏区和红2军团中要有上将中的代表,而军事干部贺炳炎在战功上要比政工干部廖汉生更有说服力,因此才授予贺上将军衔,明显带有“山头”平衡的性质)1955年授衔仪式现场。

前排左起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这份名单后来并不常见,因为1955年授衔时总理颁布的授衔令中,是另一种排法,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萧克排第一的顺序。

在这一序列中,大体上是按照所在单位在军队机构中的排名排列。

国防部排在最前面,7个副部长中黄克诚等5人是大将,萧克和李达是上将,所以他二人在上将名单中排在前两位。

总参是仅次于国防部的第二单位,所以后面是副总长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这8位副总长多数都有兼职,如许世友和邓华就分别执掌南京和沈阳两个大军区,王震则是铁道兵军政一肩挑)。

再后面是总政、总干部部、总后、各军兵种及各大军区的领导人,不再一一列举。

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和政委李志民排在后面,最后一位则是没有军职的赵尔陆。

杨得志、杨成武、杨勇三位上将在一起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排序,是按照当时的级别,也就是张宗逊等33名正兵团干部在前,周纯全等19名副兵团干部在后,最后是准兵团的贺炳炎以及没有军队级别的乌兰夫和阎红彦。

评级是1952年的事,对授衔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正兵团起码是上将,副兵团级最起码中将,资格老的(如周纯全、陈伯钧、陈再道、张爱萍)、战功大的(如韩先楚、洪学智、李天佑)、能代表一个山头的(如刘震、吕正操)也可授上将。

以上这些排名,各有各的道理,但总的来说争议太大,涉及到革命资历、历史贡献、山头平衡等多种因素,很难让人都满意。

于是在1986年出版的将帅名录中,干脆就用姓氏笔画排名,这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议。

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排名。

身着55式军服的官兵在这份姓氏笔画的排名中,加上了后来补授军衔的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人,共57人。

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这5位王姓上将便排在了最前面,而赖传珠则排在了最后一位。

需要注意的是,萧克和萧华的“萧”字也可写成“肖”,当名单写成“肖克”“肖华”时,他们的排名因姓氏笔画减少而提前了,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