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怎么死的,三国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5-27 00:36: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三国

1《三国演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精彩的故事情节更是令我们深刻的领会了什么是无巧不成书。

《三国》之于《三国演义》更是很鲜明的两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演义,《三国》的正说历史和《三国演义》的戏说历史给了我们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和总结。

十八诸侯会盟三兄弟夺马去战吕布2首先《三国》里的人物形象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只是具备了跟我们不一样的智慧和韬略,然《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神化了凡人的智慧,其最具神化的人物代表以诸葛亮最为居多。

所以《三国演义》里大半的故事情节和霸主交兵的缔造者几乎都是由神化的人物安排好了的。

比如诸葛亮的《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等,两方势力未曾交兵,诸葛亮都是神机妙算,料事于先,提前安排好了即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

《三国》里的诸葛亮就没有了诸多的神化色彩,就像《三国》里的诸葛亮所说的“其实他和周瑜的智慧并不分上下,只是他总比周瑜料事冷静些罢了,周瑜只是料事不够冷静,急躁的性子影响了他的判断力”。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就是比周瑜厉害,每次都是诸葛亮设好了套让周瑜轻而易举的钻进去。

《三国》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3还有两个给人感觉非常不一样的人物曹操,即《三国》里的曹操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相比之下《三国》里的曹操更为让人喜爱,看《三国》给人的感觉没有那么鲜明的就定义了曹操是坏人刘备是好人,曹操更是显得非常可爱,更能显示出曹操三国天下雄主的志向和形象。

两者之间相同的故事经过演绎出了不同故事结果。

如《官渡之战》后期曹操缺粮预班师回都,又不忍心乘袁绍兵败如山倒而彻底灭袁绍,袁绍因兵败而不再重用头号谋士许攸,许攸转投于曹操后助其夜袭乌巢夺得粮草,立下头功。

后因许攸猖狂放肆,忘乎自我,在冀州城上和军中辱骂曹操被曹操爱将许褚所杀。

曹操气愤之极预斩杀许褚,经荀彧求情贬许褚为步军养马,曹操真正的心思被荀彧洞悉,许攸辱骂曹操,曹操也想杀他,只是许攸为曹操打败袁绍敲开冀州大门立下头功于情于理都不当斩首,就像曹操所说“人家帮我打败袁绍立下头功,我这刚一进城就因为人家骂了我两句就把人家杀了,这让冀州人民和百姓怎么看我曹操”。

所以许褚杀许攸是做了一件曹操想干而不能干的事,许褚杀了许攸曹操非常气愤的处置许褚是想压一压许褚的性子并不是要杀许褚,真正的心思是爱许褚是真,骂许褚是假。

当中显现出了曹操的可爱之处,看完之后我们也能学的有智慧起来。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里就变的没有味道了,经过是许攸和许褚吵了几句嘴而已,许褚便抽刀就杀了许攸,将许攸的人头掷于曹操马下,曹操什么话也没说,只听许褚抱怨了几句许攸的不是。

曹操4《三国》和《三国演义》里有几个特别的人物各自表现的很不相一致。

第一个是曹操的谋士郭嘉,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的镜头还比较多,在《三国》里他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曹操突取徐州时出现了一次,一次是曹操攻战下邳时出现了一次,两次智谋使曹操皆可得徐州、小沛和下邳。

在《三国演义》里郭嘉出现的最重要之处是在《官渡之战》,也是此次战役大捷的首要谋士,故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以后仰天长叹,并痛哭着说“如果奉孝在的话我怎会有此大败,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

在《三国》里,曹操在《官渡之战》的重要谋士是荀彧,郭嘉却没有露面。

第二个人是徐庶,《三国演义》里徐庶的出现也很多,每次曹操和文武百官议国家大事,徐庶都有参与,只是终生承诺不给曹操献一计罢了。

在《三国》里徐庶只在新野城出现并拜访水镜先生时与刘备相识,之后在新野城破了曹操大将曹洪的虎门金锁阵,被曹操以其母亲相逼到许都后就再没有出现过。

第三个人是鲁肃,《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出现的也很多,但在《三国》里出现的则更多,《三国》里鲁肃所展示的才华真是太让人可敬了,在吴蜀中间的联盟关系以及两方的利益关系上所讲的每一句话可堪称为最有智慧的大实话和大白话。

《三国》将鲁肃展现的很叫人可敬和可爱。

《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展现的自是有才,但比起《三国》里的鲁肃还不光是说逊色就罢了,就稍微显得有点那么的狼狈气了。

第四个是孙权,感觉《三国演义》里的孙权一上场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样子,胡须那么的常了,根本没有显示出孙权18周岁提领江东的那份稚气。

《三国》里的孙权可谓是一个青年才俊,一直都没有胡须,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他自封为吴侯时才有了那么一点点胡须,也不曾有长髯形象。

最后一个是贾诩,贾诩可称是三国时期最聪明最低调的人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也是这么说,可见历史的真实性亦是如此。

与贾诩在曹操麾下同期为官的荀彧被曹操赐死,就连孔子的得意弟子孔融可谓三国时期的大儒家也被曹操所杀,然贾诩可得终老,其主要原因是贾诩为人低调,聪明过人,能洞悉曹操之性情,故能知自己为官之进退。

贾诩在《三国演义》里出处颇多,在刘备攻战汉中时,曹操因黄忠杀了夏侯渊痛恨万分亲自到汉中指挥作战时还带着贾诩,但在《三国》里似乎提到一点点贾诩这个人,但似乎未曾露面这个人。

徐庶5《赤壁之战》大捷以后,诸葛亮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掩杀曹操,各路人马安排妥当以后诸葛亮却一直惴惴不安,被马谡猜破了诸葛亮的心思。

其实诸葛亮担心的是怕曹操死在关羽手里,而不是怕关羽放走了曹操,其要害在于曹操若死在关羽的手里,此后曹操势力集团的头号大敌便是刘备,如若死在周瑜的手里,此后曹操势力集团的头号大敌便是东吴,只有让曹操集团与东吴互相交兵时,诸葛亮让刘备坐收渔利,最后他们两败俱伤,刘备可举兵一统天下。

这便是《三国》里的故事和智慧,这样让人看起来真是被他们的智慧所叹服,因为这完全符合常人的智慧和料事的思路,《三国演义》里就不是这么说的,便是诸葛亮料定关羽不会杀曹操,诸葛亮说如若天意要曹操死就死在周瑜或赵云或张飞的手里了,如若不然就是曹操天命不该绝,就让关羽放了他,且把这个天大的人情叫云长做了!这两个不同的故事说法,显然是《三国》里的故事咀嚼起来才有滋味,因为它才有智慧。

刘备6这种智慧和思路曹操也会有。

在关羽攻战樊城而失荆州最后败走麦城时,曹操的儿子曹彰要追杀关羽,取其项上人头,遭到曹操的严厉批评和阻止。

然后要曹彰只管大张旗鼓的追,但不能杀关羽,只需把关羽撵到东吴军的伏兵之内,让关羽死在东吴将士的手里,好让刘备把这笔不共戴天之仇记到东吴的头上。

愚蠢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却是不知道其中的智慧与利害,关羽的士兵全部战死之后关羽仍不能突围,遭到东吴军的围攻,关羽便拔刀就义。

吕蒙砍下关羽的头颅交于孙权,孙权明白东吴杀关羽的利害,便秘密处死了吕蒙。

其最后的结局果真如此,刘备悲痛万分,歃血为誓,与东吴不共戴天,从此不再听诸葛亮的任何劝阻,只管给关羽报仇,和东吴厮杀的两败俱伤,两方都提前灭亡了,最后魏国才灭亡至三国天下终归晋的局面。

后来曹操叹关羽道:华雄、颜良、文丑、庞德等太多的当世名将都死在了关羽的刀下,最其终关羽却死在一个无名之辈的手里。

关羽7再说荆州,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以后,回到南郡,在南郡修整许日后,将荆州的重要防御撤离到南郡,有意让荆州的防御变的薄弱,之后便班师许都。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当曹操最大的势力集团想要灭孙刘任何一方时,孙刘联盟便紧紧的抱成一团,但曹操败军之后,孙刘联盟就不再抱的那么紧了,而是各突自己的利益,开始相互争夺荆州,当他们争夺到两败俱伤时,曹操再挥师南下,一举歼灭孙刘集团,进而一统天下。

曹操的真实用意是先失去荆州再夺回荆州,顺便再夺得天下。

可惜这种智慧只有诸葛亮和鲁肃能看的懂,周瑜、刘备、孙权他们都看不懂。

诸葛亮和鲁肃的意愿是孙刘两家永结秦晋之好,可他们各自侍奉的主子却不会这么想。

孙权一心想要夺得荆州,最后搞的杀了关羽,之后刘备只记着给关羽报仇与东吴不共戴天,智谋上只听李严而不听诸葛亮,终被仇恨冲昏了理智。

直到刘备死后,局面才开始变成诸葛亮的思想,先举兵伐曹魏后再灭东吴。

但这些也是长人的智慧,因此也是值得我们所佩服的地方,在《三国演义》里就没有这样的智慧,只有战争和争夺的过程。

只有故事和历史,但没有通过历史鲜明的折射出智慧的端倪。

魏蜀吴三大集团8总之《三国》要比《三国演义》显得更有智慧和谋略以外,《三国》里的部分人物要比《三国演义》里的更加令人记忆深刻,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三国》里要比《三国演义》里更有智慧和谋略。

特别是荀彧、程昱、鲁肃这三个人真是让人敬之爱之,这种敬爱在《三国演义》里是找不到的。

再一个是部分故事在两者之间叙述的有繁有简,如《隆中对》、《舌战群儒》、《杨修之死》这些在《三国》里叙述的相对简略,《官渡之战》、《定军山》、《夺取西川》这些在《三国》里叙述的相对细密等。

另外就是《三国》里的武打场面要比《三国演义》里精彩的多,军队的阵势也要大的多,把曹操演的非常叫人可爱,有一种在《三国》里只想看曹操的感觉,不像在《三国演义》里只想看刘关张诸葛这几个人一样。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