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帕斯卡

生活百科 | 发布时间:2024-02-27 12:03:3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爱的帕斯卡

大地之子湘女萧萧电影北京时间   战争让女人走开徐海东喋血町店孩子的声音北京时间生死牛玉儒衍香乳燕飞湘女萧萧天上草原城管妈妈额吉一生有爱启功许海峰的枪夜魔人最美的乡村医生   

爱的帕斯卡讲的是什么

影片以新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的生平事迹为原型进行改编,讲述了戴景林教授与其家人、学生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了戴景林这么一个较有血肉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

世界电影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传记电影,像《莫扎特》、《弗里达》、《辛德勒的名单》等。

相比较而言,中国优秀的传记电影很少,早年有《武训传》、《林则徐》等,但都因具有过于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削弱了艺术性。

中国有许多传奇的历史人物,但一直缺乏有分量的传记电影,其实是有其文化基因的。

前几年电影《孔子》可以佐证中国传记电影的失败现实。

孔子作为历史人物,主要身份是教育家,而电影却突出表现他的军事政治才能;其次,孔子和南子历史上只有一次简单的会面,而电影却进行了暧昧的宣扬,显示了编剧对市场完全妥协,这种妥协又夹带着对观众趣味自以为是的认知。

可以说电影《孔子》完全没把握住那个历史时期先哲孔子的困惑内心。

同样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在体制和梅家的双重审查夹击之下,很难再现接近历史中的真实个人。

中国的人物传记电影难以摆脱“为尊者讳”的文化泥潭,很少敢有斯科西斯在《基督的最后诱惑》中对先知的争议性讲述。

司马迁式的史家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几成绝唱。

完成对历史人物的现实性建构,并不仅仅是中国传记电影难于摆脱的宿命。

带着这种悲观观点,我们来审视这部描绘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传记电影时,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

影片对于戴景林这个主要人物的描绘,还好没有像其他传统的主旋律传记电影一样,一味往“高、大、全”这三个字上靠拢。

影片不回避戴景林这位传主明显的个人缺陷及弱点,这可以说是《爱的帕斯卡》的一点小突破。

回到影片中来,戴景林作为功勋科学家,其主要弱点集中在家庭关系方面。

他不擅于与亲密的人交流,更不擅于对晚辈表达他的关心和爱护。

影片主要描绘了三对矛盾,全部集中在戴景林与晚辈的接触交流上。

首先是戴景林与自己的儿子戴修(杜海涛饰):戴景林有着典型的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儿子发奋图强继承自己的事业。

然而戴修能力有限,并不适合搞基础学科研究。

二人都不善于表达,父子之间从而形成了一道很深的裂痕。

直至最后戴修携子出国并因意外去世,这道裂痕也未曾来得及修补。

这也成了戴景林一生的遗憾。

第二对矛盾来自于戴景林与他的得意门生王鹏。

王鹏由于生活上的压力,始终请求戴景林以教授的身份为他写推荐信去国外,却遭到导师的一再拒绝。

戴景林始终要求王鹏在国内多呆两年,这也使得这对师徒分道扬镳。

事实上,戴景林一直在以实际行动默默帮助晚辈与学生。

与王鹏类似的还有学校的天才少年毛西,戴景林与毛西的矛盾其实可以总结为长者与年轻人为人处世观念上的矛盾。

片中有一幕场景,毛西想要参加爱国游行被戴景林拦下,毛西误以为戴景林身为教授却没有半点爱国情怀,不再承认其为自己的老师。

这可以说是一堂最好的爱国教育课。

戴景林的人物形象在这几组人物关系中逐渐变得立体而复杂。

作为大学教授以及学界泰斗,他的能力与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导师,他似乎对学生限制过多而招致了许多误会,然而他的教育方式却是一以贯之的,那便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最终他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关系也得以缝合。

在这几组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也是给本片点题的关系,便是戴景林与戴修的父子关系。

影片片名为“爱的帕斯卡”,便是戴景林在与孙子冬冬的交流中,悟出了自己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帕斯卡是压强单位,代表了戴景林给予儿子的压力,在压力背后体现的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期盼以及深沉的爱意。

然而身为父亲的他,最终未能与儿子和解,等来的却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主旋律电影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看到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物,和人物身边一些相对完满的人际关系。

现实中其实人无完人,对于人物的描绘与刻画,不必为人物本身掩盖什么,如实描绘出人物本身的生活状态以及某些个人缺陷,不仅无损于人物的光辉形象,也能使得这一形象更贴近生活,也更加立体。

观众希望看到的,并非没有瑕疵的圣人或是完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伟人,《爱的帕斯卡》在这一点是做出一定努力的,但在故事讲述及影像呈现上的手段缺乏及单调,几乎淹没了这个本来可以带来极大突破的努力。

人物塑造对于一部传记片来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表演是人物塑造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演员许还山对于主角戴景林的塑造是本片中的重要一环。

片中表演的难点在于,戴景林这一角色并非与世隔绝,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他的心中是有家人和晚辈的。

然而在他的科学事业面前,这些只能暂时搁在一边罢了。

想要同时刻画出戴景林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对家人、晚辈的关爱,对于表演的要求是很高的。

片中有数个场景展现了戴景林在不同身份之中的纠结。

例如学生王鹏请求戴景林为其写推荐信那一场戏,老演员许还山的表演就显得游刃有余。

面对学生急切却又合理的要求,戴景林并未立即作答,而是继续在黑板上进行演算,最后才缓缓说出让王鹏等两年再出国的请求。

戴景林此时考虑的,不仅仅是黑板上的科学公理,也有学生的前途和现实需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和态度挽留自己的学生,对于表演者来说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人生体验才能把握。

在大部分场景,也许许还山诠释的戴景林教授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大学者,其实在特定的场景,他也能无保留地展现出戴景林身为长辈的另一重身份。

例如上文所提及的,解释片名“爱的帕斯卡”的场景,在与孙子冬冬相处的时间里,听说孙子也对物理学感兴趣,老教授毫无保留地呈现出了自己天真烂漫的一面。

这与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大学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观众真正认识了戴景林教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

许还山在这其中的表演可以称作是张弛有度,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元勋级教授。

同样出色的还有奚美娟老师诠释的教授夫人一角。

夫人本身也是大学老师,尽心尽力地照顾戴景林教授的饮食起居。

当戴景林与晚辈合不来时,她也充当他们之间的粘合剂,尽力让教授与学生、父亲与儿子之间消除误会,重回融洽。

奚美娟老师一向稳定的表演成功地撑起了戴景林身边这一绿叶角色。

对于剧中的年轻演员来说,尽管剧本给他们的发挥空间也许并不是很大,但是他们的表演大都还是缺乏变化。

以饰演戴修的杜海涛为例,戴修这一角色可发挥的空间其实相当大,在他隐忍、唯唯诺诺的外表之下,其实隐藏的是一颗坚持不懈的孝心。

戴修为了给父亲买特定的药物而决定移居澳大利亚白手起家奋斗,其实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以及决心的。

杜海涛在本片中的表演尽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还是略显单薄了。

例如在加油站的一场戏,戴修一直在躲避坐在车中的父亲,生怕被父亲看见自己洗车工的生计。

除去在影片开场便展现出的对父亲的惧怕之外,他的表演所呈现的信息量还是不够丰富,无法体现出一位默默奉献的儿子在异国他乡偶然遇见父亲时那种复杂的心绪。

在这种情况下,片末所揭示的戴修出国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对观众产生真正的冲击。

同理,其他年轻演员所诠释的各自角色也免不了产生扁平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即便角色有情感上的变化,也会显得突兀,而无法与角色本身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也无法使观众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以戴景林的学生毛西(王栎鑫饰)为例,他从桀骜不驯的天才少年到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的转变,其中自然少不了戴景林教授的栽培,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一转变过程中角色的太多情感矛盾,这样的转变显得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而很难有说服力。

这一问题是年轻演员与青年导演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共同解决的,如果能在这一方面有所进步的话,相信影片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国外近年来类似于《美丽心灵》、《模仿游戏》、《至暗时刻》等伟人传记电影,大都结合了平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导演的个人风格。

同时,国内主旋律剧情片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也让这一类型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

所谓瓶颈便在于:如何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进行合理的把控?我们既要拔高传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了解其事迹,同时也要避免“造神”的倾向,拉远主要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反之,也要避免将人物庸俗化的倾向。

在国产电影的创作中,这一向是一个较难把控的点。

《爱的帕斯卡》在大部分时间里,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场景进行渐近现实的调度与安排。

然而在结尾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化场景:长镜头跟随戴景林教授的梦境,在走廊上贴满了他的孙子冬冬的稚嫩的关于“黑洞”的画作,老教授缓缓步入大学教室。

此段整体的画面颜色基调偏蓝,模糊了日夜的界限。

在这一段颇具个人风格的描绘中,导演还是展现出了他对戴景林教授这一角色,以及对影片整体的理解与把控。

这一场景就类似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一般,为戴景林教授这一角色补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是给较平庸的全片加上了还算精彩的结尾。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