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院

生活百科 | 发布时间:2024-02-26 15:18:24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广东粤剧院

1.观众扫描二维码进入购票界面,选择对应场次、座位号并支付(0元),每人限购2张,购完即止;2.购票成功后可在演出当天凭“我的订单”中取票码在广州粤剧院新址红线女大剧院大堂内票机兑换纸质票,并凭票进场,一人一票,儿童也需提前购票取票,对号入座;3.开票时间:6月25日上午10:00,提前于此时间购票无效,将自动退票;兑票时间:6月30日(周五)晚上18:30-19:30,19:30停止观众进场;兑票地点:广州粤剧院新址一楼大堂(广州市天河区海安路369号)

粤剧曾小敏怎么当上院长

她醉心粤剧表演艺术,专工闺门旦、刀马旦、花旦等行当。

她能文能武,扮相俊丽端庄,唱腔圆润婉约,表演细腻。

她外柔内刚,生动刻画花蕊夫人、穆桂英、白素贞等系列坚强独立的女性经典形象。

她是粤剧传播与发展的创新者、探索者,打破传统粤剧的局限性,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粤剧世界。

她就是德艺双馨的粤剧名家、新晋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

从艺20 多年来,曾小敏在国家及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不但拿过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还凭借新编粤剧《白蛇传·情》白素贞一角,摘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两项大奖(文化部设立的专门用于奖掖专业舞台表演艺术的政府最高奖)。

香港粤剧名家罗家英曾这样评价,在广东粤剧方面,曾小敏是独当一面的旦角和人才。

在同事和前辈眼中,她更是个拼命三娘。

演员、管理者一肩挑的她说,“唯有拼尽全力,才对得起这个事业。

”佛山,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也涌现了一大批名伶。

与出生于粤剧世家的孩子不同,曾小敏家里无人从事粤剧这行。

初次与粤剧结缘,源于她儿时观看广东粤剧院在家乡的演出。

大概五岁那年,曾小敏的奶奶带她看广东粤剧院的演出,她被舞台上演员光彩绚丽的形象和凤冠霞帔的造型吸引,“那时还不懂戏,偷偷跑到后台看挂在墙上的服装头饰,觉得很神秘。

曾小敏刚刚就任广东粤剧院院长。

儿时,每年外公从香港带回来的黑胶唱片是妈妈的最爱。

曾小敏下课回家,远远听到巷子里传来粤剧《帝女花》,就知道妈妈在家了,“也许就是这样,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吧”。

12岁那年,曾小敏刚考上三水一所重点中学。

有天在晚自修时,父母突然跟她说带她去广州考粤剧学校。

到了考场她才发现,其他孩子都学过粤剧,只有她是一张白纸。

她唱了一首儿歌《小螺号》,就这样考进了粤剧学校。

原广东粤剧学校副校长麦嘉是当时的主考官,他曾回忆,曾小敏音域很广,唱出来也挺有味道。

曾小敏特别好强。

在粤剧学校,如果当天有堂课感觉自己跟不上,她下课后会留在排练场继续练;也基本不睡午觉,把时间都花在练功上。

学校一次比赛,麦嘉曾给学生排过《放裴》,这是高年级的戏,有托举、喷火等高难度动作,当时曾小敏刚上戏校二年级,勤奋的她一遍遍地练习喷火。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学期曾小敏的总分都在前三,成了尖子生。

粤剧学校的经历,在她看来最幸运的是参加了很多全国、省级比赛,包括身段、唱功、毯子功等,通过比赛把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当时,四年级时女生的毯子功学习已结束,学校认为曾小敏的毯子功不错,便安排她到男生组上课,“虽然很辛苦,但还是有收获,”她说,基本功打好了,身体的协调性就会好,无论是演文戏还是武戏都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曾小敏却说,“我觉得一张白纸,也可以画出非常精美的画卷,有没有在这个跑道上坚持小跑才是最重要的。

”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前有三个月的实习期,五十多个同班同学分配在全省各个院团实习,曾小敏和十余个同学留在了广东粤剧院,眼看着在其他单位的同学演上了角色,唯独他们三个月都在跑龙套。

当时很多人劝她,毕业后不要留在广东粤剧院,“他们说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很难有你发挥的空间”。

实习差不多结束时,深圳粤剧团抛来了橄榄枝,专门写信到粤剧学校,表示想成立青年团,希望曾小敏和一同实习的十几个同学去深圳把这个团建起来,她还可以当领衔主演。

去深圳粤剧团发展,还是留在广东粤剧院,当时她有些犹豫。

转折发生在实习将近结束的一个星期,广东粤剧院一团接到任务去香港演出,其中一台折子戏的演员受伤,还是压轴戏,距演出仅剩一周。

几名团长听说曾小敏在学校武打戏不错,决定让她试一下,这是她在广东粤剧院的第一个演出机会。

凭着过硬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她获得了观众认可,广东粤剧院的领导也希望她能留下来,“广东粤剧院最吸引我的就是这里的前辈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演员,对艺术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这里是吸取养分最佳的地方,我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她最终决定留在广东粤剧院。

然而,曾小敏的粤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到广东粤剧院不到一个月,曾小敏第一次登台演出就担任主演,这在刚毕业的学生里是极为少见的。

老师、同学都来捧场,自信满满的她却在舞台上失手了。

当时,主题曲前她先耍长穗剑,结果一耍剑剑穗飞了,她害怕得连台词都忘了,只好跑圆场想词,旁边的乐师提醒她唱词,到了开打的片段,盔头、头饰又突然掉了一地,她紧张回到后台重新戴头饰。

后台的同学、师兄出来救场,翻打了两三分钟,待她戴好头饰出来亮相,节目也接近尾声了。

谢幕时,曾小敏很清晰地听到老院长拿着麦克风跟观众说,“这个曾小敏今年还不到19岁,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今天有点小失误,希望大家给她鼓励,给她掌声,”掌声响起,曾小敏心里非常难过,向观众鞠躬时眼泪掉了下来。

大幕拉上,她跑到化妆间哭了一个多小时。

之后,她没有听到一句对她批评的声音,这却让她更难受,“我知道大家是在包容我”。

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她沉在当天演出失败里走不出来,害怕上台,一上台就手抖。

这次失误让曾小敏意识到自己舞台经验不足,这个教训也让她明白一个戏曲演员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在舞台里锻炼成长,才有可能成熟,成为出色的演员。

她重新出发,每次演完自己的部分,便站在侧台,观察前辈在舞台上如何演戏。

曾小敏在粤剧《帝女花》中饰演的长平公主。

让曾小敏重拾舞台信心的是一次救场。

有一次,广东粤剧院下乡演《红梅记》,主演身体不舒服,到了中间一场晕倒了,当时团长问“你们谁熟接下来的戏,赶紧化妆,上!”现场没人敢主动接,副团长对着小敏说“你赶紧化妆”。

没等曾小敏反应过来,她就被推到化妆台。

曾小敏在《梁祝·情话》饰演祝英台。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就这样,她临时救场。

这一次演出非常顺利,也让她挽回了信心。

花蕊夫人也是她塑造的经典角色之一。

2003年,她以一折《投江》获得了“红梅大奖”。

曾经一举拿下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和红梅大奖的《投江》,是一出独角文戏。

为了演好这出戏,每天对着镜子练练练!长水袖、抢背、后趴虎和圆台功……常常练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她甚至独自一人远赴北京、上海向名家求教,把学到的东西融入粤剧表演中。

2005年是曾小敏粤剧生涯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广东粤剧院成立了广东粤剧青年团,打破传统,竞聘上岗竞选团长,院里有200多名职工,年仅26岁的曾小敏高票当选副团长。

从演员到一名双肩挑的管理者,对曾小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当年青年团演员、现任广东粤剧院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彭庆华回忆,刚成团时,舞台部门连一根绳子都没有,全部重新购置。

除了这些硬件外,市场是另一大难题。

在粤剧市场,观众只认知名的文武生和花旦,没有名角,怎样让让观众认可?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孵化。

然而青年团没有那么多时间,需要马上把这个团队推向市场。

曾小敏在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现场。

曾小敏回忆,刚刚建团的那一年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春班下乡演出。

如果一个团接不到春班的演出邀请,那是很丢脸的事。

“既然没有人找上门,那么我就直接带领剧团去寻出路。

”春班第一站便回到了曾小敏的家乡——佛山三水区,没有粤剧大佬官,她另辟蹊径寻找到青年团的特色。

青年团的演员年轻,能文能武,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武打戏,这类武打戏其他团是极少演的,但他们排演了一系列武打戏作为主打剧目。

第一年春班演了十几场,家人也非常支持。

整个春节父亲开着车送曾小敏到演出场地,母亲起床就准备好饭菜,让她能保持好体力完成整个春班的演出,第一年的春班就这样熬过去了。

经历了第一个春班后,青年团的口碑渐渐积累起来,曾小敏清楚记得,从青年团成立的第三年开始,很多地方主动邀戏,最多的时候一年春班演了四十多场。

广东粤剧青年团运作了10年。

在这十年当中,青年团参加每一届广东省艺术节都拿到最高奖项,在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拿到奖项也是最多的。

她说这是整团人努力的成果。

除了奖项以外,曾小敏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这一代青年粤剧人成长了,当年青年团的彭庆华、文汝清、王燕飞、冼鉴棠等一批演员,成为了如今广东粤剧院的中流砥柱。

多位艺术评论家认为,曾小敏的表演艺术既继承传统又独具一格,个人风格鲜明,可谓是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舞台的魅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的心弦。

” 曾小敏曾这样说。

而新编传奇粤剧《白蛇传·情》便是曾小敏一次大胆尝试。

在排演《白蛇传·情》之前,曾小敏已有自己创作的剧目,如《青春作伴》、《梦·红船》,这些都是新创剧目,受到大批戏迷喜爱。

而她对《白蛇传》有特别情结。

这是一出在戏剧舞台上历演不衰的经典大戏,当年刚分配到广东粤剧院的时候她就演过,白素贞也是她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后来我一直寻思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打造这个戏。

”2014年,曾小敏有一个艺术专场的机会。

她想,如果把自己有代表性的折子戏组合成一个晚会,也会精彩,但绝对不可能成为经;如果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戏,或许会成为经典。

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我要重排《白蛇传》,我要演一个属于自己的《白蛇传》。

”当时并没有多少经费启动这个项目,曾小敏和几个年轻人组织起来聊戏,主创团队也都是年轻人,他们一点一滴地把戏组织起来。

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莫非担任编剧和导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重于提纯与创新,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核心精神是情的内涵,爱的实质。

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清新典雅的感觉,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各个剧种的《白蛇传》在戏曲舞台上历演不衰,而新编粤剧《白蛇传·情》专注于一个“情”字。

曾小敏在舞台上发挥了文武双全的出众表演才华,情感表现得细腻传神、流畅自然。

曾小敏版的白素贞。

她以清丽甜润的唱功及细腻的表演身段,生动地传达了白素贞的内心情感。

在“求情”、“伤情”两场中,更以其出色的武功技巧,表现了白素贞为情抗争的英勇无畏。

其中,“长水袖出手”堪称一绝,双手舞动“长水袖”,面对飞来的长枪,以柔制刚,左推右挡,前踢后趟,长袖飞舞如旋风。

以长水袖作为“武器”,结合踢枪技巧,不仅是一种蛇态的延伸,也是一种善良弱者无力的抗争。

这突破了“出手”传统的表演程式,被国内戏曲界专家和同行称赞为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成功创新。

她扮演的白素贞唱功清丽甜润,表演身段细腻。

白素贞一角,跨越了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唱、念、做、打俱全,这也是曾小敏自己最喜爱的角色。

《白蛇传·情》中的白素贞,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唱念做打俱全。

后来参加梅花奖,她用《白蛇传·情》去竞争,有专家提醒她,新创剧目参赛会吃亏,虽有犹豫但她仍坚持自己的选择,“梅花奖演员应该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传统经典题材的重新演绎是我要表达的”。

最终,文武双全、功底深厚的曾小敏凭白素贞一角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两项大奖。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评价“不为超越,但求别致”。

他表示,《白蛇传·情》新颖可喜,别有韵致。

白娘子既温柔多情又有英雄气质,为追求幸福,舍生忘死,是旦行最吃功夫的角色之一。

曾小敏刀马旦出身,兼工闺门旦、花旦、花衫,能调动多种技艺积累,文唱武打应付裕如。

香港著名艺人汪明荃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香港看过《白蛇传·情》演出,非常有新鲜感,“功底扎实,唱得非常好”。

粤剧名家罗家英也表示,曾小敏是很全才的旦角,不论唱念做打,四功五法,表演得很好,“她有新的思想,传统方面功底相当深厚,扮相漂亮,嗓子也相当好。

”除了专业上获得了认可,《白蛇传·情》自2014年开演以来,场场爆满,也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走进剧场,“因为这样的坚持,让我们知道了方向,对待经典的题材,我们该找什么样的方向去创作,什么样的舞台形式才是现在观众所喜爱的。

”作为剧团担纲演员,又是广东粤剧院首任女院长,曾小敏肩负着更多使命。

广东有六百多个粤剧院团,大部分院团集中在粤西地区去演出,在粤西地区,粤剧市场已逐渐饱和。

作为粤剧界的标杆,广东粤剧院市场定位在哪里?曾小敏认为除了下乡演出、走基层以外,城市有很大的观众群没有去开拓,为此,广东粤剧院开始开拓城市市场,尤其是城市青年群体。

想要让观众了解粤剧,首先得多演。

2017年,广东粤剧院开始打造了“新年睇大戏”,大胆尝试在城市卖票不赠票。

曾小敏还记得,第一场演出观众上座率不到三成,台上众多的演员与台下零星的观众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很多演员非常灰心,觉得我们是不是把票送出让全场观众坐满了,演员演起来也开心,起码不要白演。

”曾小敏反对,她坚信票房是要守的,只要作品质量过硬,观众是可以积累的,“卖票才体现演出的价值。

”经过一年的坚守,到了2018年,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周末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有粤剧看,上座率不断提升,有不少的场次一票难求。

曾小敏(右三)在第十六届文华奖颁奖仪式上。

广东粤剧院也有了自己的剧场,为什么要打造剧场品牌?目的在于给青年演员平台。

一旦剧院有了自己的剧场,青年演员就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现,“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有足够实力,就有机会在台上演出。

”事实上,曾小敏发现,年轻观众和以前只追名角的观众不一样,他们不管是大佬倌还是青年演员,只要演得好都喜欢,甚至一些配角、年轻演员也有自己的粉丝,“这对年轻演员也是一种鼓励。

”2018年,广东粤剧院打造了“周末睇大戏”,2019年又增加了“名家演出周”,打造城市粤剧演出品牌。

如今广东粤剧院周末的演出,上座率都达到了八成以上。

为了培养年轻观众,这几年广东粤剧院还积极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与星海音乐学院联合开设粤剧表演必修课,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白蛇传·情》、《还金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其中,跨界网游的《决战天策府》单场平均票价350元,上座率达八成,部分场次更是爆满,斩获了“2015年中国传统戏曲票房/2015年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料冠军。

虽然行政事务繁重,如今的曾小敏仍坚持每天练功,这头签完文件,那头又投入到演出排练中。

“无论行程多忙,周边有多复杂的事情,我的内心总是有那么一块地方是不受任何东西干扰,永远留给我的戏,这个也有利于我对人物的塑造,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干净净的,我要吸收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的去拥抱,去吸收,所以我在舞台上的表达也是比较纯粹的。

”从艺20多年,曾小敏还是坚持做武戏,挑战高难度动作,“因为我怕自己把功丢了,经常逼着自己演一些武打戏,提醒自己不能偷懒,你必须要练功。

”她认为,自己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给师弟师妹们树立榜样。

虽是粤剧名家、广东粤剧院院长,但曾小敏没有架子,她为人真实诚恳,也保持温和纯真。

在她看来,真正的大家性格应该是更平和的,心有多大能包容的角色就有多少。

从开始喜欢上粤剧以后,曾小敏一直都没有停下过脚步,“因为一直都觉得自己不够,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再拼一点呢?这样才对得起这舞台。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