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传说 6个中国传统节日传说

生活百科 | 发布时间:2024-01-17 02:08:05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腊八节的传说

一、腊八节的由来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二、腊八节的习俗:古有谚语:“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节被视为春节习俗的开始,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关于腊八节的习俗也不少。习俗一,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们会将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发,在第二条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条件所限,食物较为匮乏,能喝上腊八粥,在当时是一件很开心很期待的事情。习俗二,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大家在腊月初八这天泡制蒜,而腊八蒜的做法简单,把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同时,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习俗三,腊八面。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豆类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即制作完成腊八面。习俗四,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习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应当被人们铭记,人们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腊八节活动。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辈的中国人,应当铭记腊八节,铭记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与智慧,保护好这个中华文化的传统符号。

6个中国传统节日传说

正月过去后,紧接着迎来的就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是土地神的生日,称为“土地诞”。

二月初二,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大地回春,农民们即将开始一年的耕种了,因 此要先举行个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庆祝这个节日。

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等很多动物到了冬天就进入了冬眠状态,称为“入蛰”,天气渐渐回温后,一些动物就像是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这就被称为“惊蛰”。

人们希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虫子,好让大家有个丰收年,所以就有了“二月二, 龙抬头”的说法。

源流演变关于龙抬头的起源,来自于古老的天文学。

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古人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

再将这个圆分成 28 等 分,形成 28 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xiù)。

那时候的月亮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等它住完二十八宿,大约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 向将二十八宿进行划分,每个方向就有七个宿,起名叫做:角、亢、氐、房、 心、尾、箕,被称为东方苍龙。

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象征龙的颈,氐宿象征龙的胸,房宿象征龙的腹,心宿象征龙的心,尾宿、箕宿象征龙的尾巴。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

这时候,苍龙的整个身体还藏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稍微露出来一点,所以称为“龙抬头”。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对龙有着天生的崇拜和信仰,在神话故事中,我们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

《左传》中也记载着“龙现而雩”,说的就是惊蛰之后龙就要出现了,人们这时可以开始求雨了。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也说 龙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借助龙的形象来求雨的是西汉 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上面写着人们进行舞龙求雨的活动。

到了唐朝,人们早就把二月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对待了,现在人们在这天进行的所有民俗活动,唐朝基本都已经完备了,那时的人们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天要吃“迎富贵果子”,还要进行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

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诗中就提到了踏青的习俗,刘禹锡的《淮阴行》和郑谷 的《蜀中新雨》则写到了挑菜、抬菜的活动。

到了宋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道,在二月初 二这天,宫廷中会进行“挑菜”活动,在一些口小底大的 容器中种植新鲜蔬菜,将它们的名字写在丝帛上,压在底下,让大家猜,猜中有奖。

这种活动有趣味性,又很新鲜,所以 当时很多的王宫贵胄都会效仿。

真正将二月初二和龙抬头挂钩是在元代,相关习俗有微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 龙眼等。

二月初二一早,人们就外出打水,称为“引青龙”,然后通过拍打、清扫、撒石灰的手段除虫。

老北京还有“照房梁” 的习惯,就是把过年剩下的蜡烛点燃,照射房间里的各个地方,用以驱逐蝎子、 蜈蚣等害虫。

传统习俗剃龙头我国古代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损伤,所以无论男女都 不剪头发,剃头几乎就等于砍头一样。

清朝时,满族人入关后,他们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

因为满族人原本是狩猎民族,为了方便,他们从额角两边引一条直线,前边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 下后半部分编成辫子。

汉人誓死抗争,坚决不剃头。

虽然死了很多人,但最终 还是没能成功阻挡。

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缅 怀祖先和传统。

因为不能公开和清政府抗争,于是就利用谐音,传出了“正月 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直到现在,很多家庭还保留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

正月一整月不剪头发,等到二月初二,留了一个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民间有谚语称:“二月二,龙抬头。

孩子大人都剃头,讨个好彩头。

”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 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谓“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引龙《帝京岁时纪胜》中载:“二日为龙抬头日。

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 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过。

”小孩对这种事情最有兴趣,一般是从井旁或者河 边开始,将灰或谷糠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地上,让其蜿蜒成龙形,一直到家里。

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防病虫害。

《帝京景物略》也有“引龙”的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 也有的地区是在早上到河边或井边打水,水桶里放着铜钱,打了水之后边 走边洒,到家后把剩下的水倒进水缸里,这叫做“引龙钱”。

引龙钱的时候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接“姑娘”民间有些家族礼数很多,女儿正月初二到娘家拜年之后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正月是不能住在娘家的。

二月初二的时候,娘家人来到婆家接女儿回去住几 天,正月里女儿也忙了很长时间了,接她到娘家好好歇一歇,也是为新的一年 的忙碌做准备。

所以有“二月二,带姑娘”的说法。

一般在被接回来的时候,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

现在大多数是姑娘 和女婿一起回来吃顿丰盛的饭。

这种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还很流行,延续至今。

祭土地神二月初二,传说这天是土地神(也称社神)的生日,称为“土地诞”,民间 认为在这一天通过祭社可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

先民自古尊天亲地,既要拜天也要拜地,但“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于是便 “封土为社而祀之”,把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社”,社神就是管理这片区域的神仙,俗名土地爷、土地公公。

祭祀社神的礼仪,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确立了。

故事传说二月二,炒苞谷传说玉皇大帝在天宫里每天都很忙,他要管的事非常多,既有天上的闲事, 也有人间的杂事,还有阴间的鬼事。

他也像人间的皇帝一样,每天都要上朝。

有一天,玉皇大帝竟然发现人间有一个女人当了皇帝,而且她的名字竟然 还叫做“武则天”,这名字明显就是对天上的玉皇大帝不敬。

如果女神仙们也 学了武则天的做法,岂不是要篡夺玉皇大帝的宝座?于是玉皇大帝大发雷霆, 让太白金星传令给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作为对武则天的惩罚。

玉皇大帝的做法明显有失公允,如果武则天惹了他,应该就惩罚武则天一 个人就够了,为什么要惩罚劳苦大众呢?不管怎样,命令是下达了,这可苦了老百姓了。

庄稼全都枯死了,河塘也 干了,人们眼看着没有了活路,每天以泪洗面,哭哑了嗓子,可玉皇大帝还是 无动于衷。

众位雨神都动了恻隐之心,聚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可是没有一个人敢违 抗玉皇大帝的命令,只能在一起干瞪眼。

一天,天上突然飘过来一朵云彩,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百姓们久旱逢甘 露,大家知道自己得救了,都在地上跪拜。

他们不知道,这是掌管天河的玉龙 下的雨,而只是不停地上香磕头,感谢风神雨神和玉皇大帝。

其实这条玉龙之前也曾因解救百姓疾苦而私自下过雨,结果被玉皇大帝贬 到了凡间,后来他受到观世音菩萨的点化,变成一匹白马,随唐僧去西天取经, 一路上受尽了苦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玉皇大帝念他将功补过,就又将他召回 了天上,官复原职。

这次玉龙听到人们哭得这么惨,心里很是同情,于是再一次不顾一切地降下甘霖。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大怒,让天兵天将把他捉拿归案,又命太白金星用拂 尘变成一座山峰压住玉龙,在上面刻着: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看到了碑文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于是在镇压玉龙的山峰前日夜供奉, 还到处去找开花的金豆。

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个老婆婆背着苞谷去赶集,不小心将口袋中金黄的苞谷籽撒了出来。

大家一看,这苞谷籽就像金豆一样啊,炒一炒就能开花啦。

于 是那天,各家各户都炒了很多苞谷花。

太白金星年纪大,眼睛花,以为苞谷花真的是金豆开花,便收了拂尘。

玉龙终于又恢复了自由,他出来的第一件事又是对着干旱的大地喷起雨来。

玉皇大帝很快就知道了太白金星眼花,将玉龙放了出来的事情,他气得鼻子都冒烟了。

太白金星小心翼翼地对玉皇大帝说:“玉帝,您看,咱们的香火 全靠地上的人在供奉,要是把他们都饿死了,咱们也没有好处啊。

”玉皇大帝想了想,觉得太白金星说得也有道理,于是也就默认了找个台阶下,召回玉龙,让他继续管理天河。

玉龙虽然回到了天庭,但人间已经形成了二月初二早上起来炒苞谷花的习惯,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

”狗肉社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名书生上京赶考,坐船北上到了一处江湾时,船像风车似的转,船夫怎么也无法将船撑出这片水域。

书生觉得很奇怪,就站在船头,双手合十,念道:“各位神仙菩萨,小生如有冒犯之处,请多多原谅,他日衣锦还乡,小生定回来重奉大祭。

”话音刚落, 船果然就轻松驶出了江湾。

几个月后,考生高中状元,回来时已经将当初的诺言忘了,船到了江湾时 又突然被什么东西给顶住了,动弹不得,船夫跳下水,捞起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石头,考生这才又想起自己的诺言。

他上岸后请来轿夫将石头抬走,走到三滩九玉村的时候,石头从轿子上滚 了下去,任谁也抬不起来了,书生许诺,神灵若是不愿跟他一起走,就在这当个土地神,他将买下十亩田地,专为供奉神灵。

可是此地自从有了土地神,却连年大旱,乡民们一气之下,用狗血泼土地神,想把他赶出去。

可是他却托梦给乡民,说狗血滋补了他的身体,他要报答大家。

此后数年果然无灾无害,年年丰收。

时至今日,博白三滩附近还留存着 这个“狗肉社”。

历史典故皇帝耕田上古时期的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御驾亲耕,其妻子也会在旁边送饭,支持伏羲氏的做法。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都纷纷效仿先皇的做法,一直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种做法,而且还将这种传统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在二月初 二这天,要举行重大仪式,而且文武百官都要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

民间有句谚语:“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这时候就到了即将开始春耕大忙的时候了。

一方面出于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动员人们赶快投入 春耕工作,别误了农时,二月初二这天,皇帝会象征性地带领文武百官到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去松松土。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皇帝每到二月初二时,都要到先农坛里面的耕地去松土。

从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初二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 西侧)去耕田。

诗词文化王庭珪,字民瞻,江西吉州人,两宋之交重要诗人,宋徽宗朝进士,中年弃官归 隐。

王庭珪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要远远高于政治方面,这首《二月二日出郊》就是他 描写初春时节出游的代表作。

王庭珪在二月初二这天踏春,看到郊外美景,于是写成此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 宋朝二月初二的节日画卷:这天太阳快要升起来的时候,大雾遮住了江城,忽然下起 了小雨;可是不一会儿,雨就停了,阳光洒下来,就像幔帐被卷了起来,之前被大雾 遮住的群山也露了出来,云彩给山上的石头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衣服;村子里到处都是 黄鹂在鸣叫,田垄间有紫燕在穿行;谁能比农家人更好地体会这个中乐趣?他们正招 呼吹着笛子的儿童把牛骑回来呢。

此诗风格轻快、活泼,描写的细节灵动形象,让读 者不禁产生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本诗是白居易描写龙抬头节日的景象。

二月初二新雨初晴,小草和田畦里的菜 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堤岸边,一群身着轻衫牵着细马的少年正徐徐 走着。

清新的雨后空气,微微出现绿意的大 地,让人们倍感舒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民俗学萧放教授推荐了解更多,点击阅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