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

历史百科 | 发布时间:2024-05-13 00:26: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

“把桥炸了。

”一位戴墨镜、穿黑衣的神秘人出现在茅以升面前,并斩钉截铁地说。

这是1937年11月16日,钱塘江大桥公路桥通车的前一天,他带着炸毁钱塘江大桥的公文。

其实茅以升建桥时,他就考虑到战局可能恶化,怕大桥为日寇所用,在14号桥墩上挖了一个可以装炸药的长方形的洞。

虽然已做了预防万一的准备,但是听到这消息他还是懵了。

12月23日,眼看日军的铁骑已到江头,茅以升含泪亲自点燃了导火索,随着几声轰天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炸毁,这座由他亲手建造,通车才八十九天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瘫痪在了日寇侵略的烽火之中。

一、立志在茅以升的家乡,有一座名为文德桥的小桥,每年端午节,周围的人们都会聚在桥上观看龙舟比赛。

在茅以升十岁那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几个小伙伴早早就与他约好,说第二天到文德桥看龙舟。

但是到了第二天,茅以升却因为肚子疼没去成。

那天,文德桥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几十条龙舟在河中一字排开,船上的人们,人人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可是正当人们在为选手们欢呼加油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轰”的一声,文德桥竟然不堪重负,塌了下来,许多人都跌入了水中。

其中一个茅以升的小伙伴还有好几位茅以升熟悉的乡亲,溺水而亡。

茅以升听到消息后,嚎啕大哭,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茅以升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一定要学习造桥。

他暗自发誓,“长大了一定要造座最结实的大桥”。

这句誓言,也彻底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

1916年,20岁的茅以升刚刚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留美公费研究生。

刚到美国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拿到了康奈尔大学的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19年,他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获得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

茅以升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自创理论,轰动了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后来被人们称为“茅氏定律”。

茅以升如果继续留在美国发展,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天地。

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

“科学虽然无国界之别,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需要我。

”他这样说。

茅以升起初设想回国以后做“实业救国”,做“桥梁大王”。

但在回国以后,茅以升还是接受了母校的邀请,不仅当了教授,并且以极大的热忱投身教育,先后出任过多所大学的校长。

二、造桥1933年茅以升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在钱塘江上造出一座大桥。

钱塘江,古称罗刹江,“罗刹”二字在很多古籍里面被记录为恶鬼。

钱塘江自古凶险,《史记》记载秦始皇“至钱唐,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说的就是秦始皇当年就曾为钱塘江所拦,不得不绕道而行。

这里江水之险恶可想而知。

钱塘江潮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潮”,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江潮来临的时候,声如雷鸣,排山倒海。

钱塘江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无底江”,江水之深,流沙之厚,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深不可测。

可见,在这个地方想要造桥,有多大的难度。

建桥,首先就是要打桥墩,由于江底的沙层又厚又硬,当时的建桥工人们采用传统工艺,花了一天的时间,才勉强打进去一根木桩。

而茅以升为了这个桥,设计了多少木桩呢?1440根木桩。

按照这个进度来算的话,就算一刻不停,也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还只是打下桥墩,这对于茅以升来说,根本无法接受。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偶然举动激发了他的灵感。

一天,茅以升回家,正巧看到女儿在用水浇花。

从高处倒下去的水,把花盆里面的土“唰”地一下冲出了一个洞。

茅以升就想,能不能用相同的办法,通过高压的水流,把江底的泥沙冲开,然后再把木桩打进去呢?茅以升决定试一试。

经过多次的尝试,茅以升创建了“射水沉桩法”。

工作效率因此提升了十几倍。

除了射水沉桩法,茅以升还创新采用了"沉箱法”“浮运法”等等。

解决了建桥当中的八十几个技术难题。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的飞机经常到钱塘江的上空轰炸。

面对着战争的生死考验和工程的巨大压力,茅以升却丝毫没有退缩,鼓励大家昼夜赶工,提前通车。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全长1453米,公铁两用钱塘江大桥,历经925天,在1937年9月26号建成通车了。

这是我们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钢铁大桥,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大桥的通车,对当时支援上海保卫战,和大量人员物资后撤,做出了很大贡献。

仅在通车期间,抢运的物资的价值,就远远超过建桥的费用。

三、炸桥不幸的是,随着战局恶化,钱塘江大桥通车不久,茅以升却突然接到了要将这座汇集了他无数心血的大桥炸毁的通知。

这让他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就像掐死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

”他后来回忆哪天的情景时说。

1937年11月11日,日军占领了上海,假如日军再占领了钱塘江大桥,那么这座桥就会成为日军运输军用物资的重要渠道。

在接到炸桥通知以后,茅以升痛定思痛,暗暗地想,“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能建成第一次就可以建成第二次。

”。

其实,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茅以升就已经有了这么一种不祥的预感。

所以他在桥梁设计书中,做了一点轻微的改动,在大桥南边的第二个桥墩下挖了一个方洞,当时无人知道,这个方洞是作什么用的,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茅以升留的那个洞,就是放炸药的地方。

因为只有把炸药放在指定的那个桥墩里面,才炸得彻底,也只有炸彻底了,日本鬼子才不容易过江。

就算日本人硬要修,也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年。

当时的钱塘江大桥,并不是一座单纯的运送物资的桥梁,同时还是老百姓逃难的通道。

就说上层公路通车典礼那天,就有10多万难民从上面逃离,而且就在大量的难民和军队从大桥撤退的那段时间,日本人正在进行着他们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

如果说早一天炸桥,牺牲在日本铁蹄之下的中国人会更多。

直到1937年12月23日,当天下午5点,眼看日军打到了钱塘江大桥的北岸,茅以升才毅然决定,炸桥!几声巨响之后,两座桥墩被炸毁,这座茅以升花费了三年心血建造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断。

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回忆说:“第二天12月24号这一天,父亲好像才缓过来,他是看着这个被炸的大桥,心中怒火丛生。

满腔悲愤地写下了几个字,就是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带着历尽千辛万苦保护的十四箱资料回到杭州,终于实践了誓言,又主持修复了钱塘江大桥。

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忠于职守,克尽己责。

1987年,91岁的茅以升先生最后一次登上这座饱经沧桑的桥梁,他一直扶着栏杆,没有说话,看着远方……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