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和周立波,马三立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2-15 08:05: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马三立

相声这门艺术在新中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而天津这座城市,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每个天津人的自豪。

天津对新中国相声贡献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三立的《买猴》。

马三立,王凤山。

天津70后一带熟悉的《买猴》主要是马老和王老搭档的版本传统的相声——曲艺行业所说的“传统”,就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前——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类的节目,代表性如《开粥场》《夸住宅》《报菜名》等等,通过表演者的语言来展示幽默,登台的演员只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还有一类是表演性的节目,比如《黄鹤楼》《大保镖》等等,在这类节目中,登台的演员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幽默可笑的人物,比如《黄鹤楼》中,逗哏的甲是一位自充京剧内行、不懂装懂的家伙。

《大保镖》中,逗哏的甲则是一位满口说大话、自充武功高手而实际上胆小懦弱的人。

这些人并不是演员本身,相声演员是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展现,引发观众的笑。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语言的功底,但表演是其核心。

《买猴》,从何迟的文本来看,其实是属于前者:逗哏的甲通过和捧哏的乙的聊天,向观众展示一个绰号“马大哈”的人由于不安心工作,粗心大意而导致叙述者“我”跑去东北买猴,闹出了一连串笑话的故事。

但这个文本本身是有问题的:叙述者“我”既然明知道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之前闹出过一系列乱子和笑话,而且怀疑去东北买猴的通知是马大哈写的,为何依然要动身去买猴?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买猴》在完成后先由刘宝瑞先生在北京上演,反响平平。

刘宝瑞是和马三立同时代的大师级别的相声艺术家,他表演功力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作品的文本上。

但这些改动只是皮毛。

马三立真正对这段作品灵魂的改动,在于巧妙改变了故事的结构。

马三立并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讲述马大哈的故事的,他口中的“我”,并不是马三立本人,而是一个具有鲜明天津地方特色的鲜活人物:好玩笑,好幽默,心直口快,但有时失之急躁。

也正是因为这种天津人特有的性格,才使得“我”在接到通知后马上动身去东北买猴,还对山村老乡大讲了一通买猴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才会在东北没买到猴之后,又跑去广州和四川,搜罗了五十多只猴;最后的那个“这要是买白熊香皂,我不得上北冰洋啦!”的包袱,也才能顺理成章,获得观众的笑声。

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故事结构,最早在西方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使用的,具体哪部作品记不住了:故事的叙述者本身就是凶手,他对案情的叙述,事实上包含着对读者的误导,读者跟随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进入了故事的迷宫。

马三立的《买猴》则将这种叙事结构引入了相声艺术之中——马老是不是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没有考证过——将相声艺术中的表演和叙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我”叙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表演的过程。

通过“我”的语言风格,在讽刺“马大哈”的同时,展示了一个有性格、有缺陷的小人物。

“我”和“马大哈”的结合,才实现了故事逻辑的合理性。

毫不夸张的说,是马三立的这一经典改动,才挽救了《买猴》的文本缺陷,也成就了《买猴》的经典地位。

相声大师张寿臣作为艺术家,马三立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

马三立及其开创的“马氏相声”是天津这座城市的曲艺土壤中,培养出的最茁壮、也最美丽的花朵。

特别重要的是,马三立相声艺术的成熟,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天津相声的顶峰,依然是自北京的张寿臣先生,天津人叫“寿爷”。

新中国的历史环境,特别是新中国天津的历史环境,成就了马三立,也成就了天津相声。

在马三立之后,相声这门起源于北京的艺术形式,才在天津达到了它的顶峰,最终促成了《纠纷》《不正之风》等根植于天津地方的经典相声作品。

新中国历史对于天津相声艺术的发展,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