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恐惧评价 恐惧感是什么意思

百科词条 | 发布时间:2024-01-25 06:11:02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可爱恐惧评价

是的,它的反义词有面目狰狞,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令人见了不寒而栗。面目可憎,也非善良之辈。丑陋无比,是长相不佳,令人见了无亲切感,只能敬而远之。可恨,可憎,表示人品极差,做事损人利己,缺乏公德心,缺乏善心,以邻为壑,这就令人爱不起来。

恐惧感是什么意思

文 | 静进医生恐惧恐惧(fear,也叫害怕)是人类情绪活动中最显著、最原始、最独特的感受,是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产生的强烈不快感。

恐惧与生俱来,几乎无人一生没有经历过恐惧。

人感到害怕时,会引起强烈警觉,浑身立毛、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形成“或战或逃”反应,要么与面临的威胁作斗争,要么赶紧逃跑。

在极端恐惧下,也会出现木僵或是瘫痪,类似“假死”现象,意思是说“我已死,你别碰我”。

许多动物也有这种本能,出于防御目的,遇天敌时会四肢朝天,强直不动,这是演化而来的一种反捕行为。

口头禅“吓死我了”大概由此而来。

虽说人的恐惧与生俱来,但后天经验/学习也会起推波助澜作用,如儿童有些恐惧是后天被“吓”出来的。

因此,恐惧就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非理性恐惧恰是适应困难的病态反应。

恐惧多与焦虑密切关联,焦虑是人对未知威胁的情绪反应,积少成多则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化为焦虑症或恐惧症。

恐惧时,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发抖、瞳孔放大、出汗、起鸡皮疙瘩、血压和血糖升高、肠胃功能激变。

这些反应预示,人体瞬间聚集能量来应对危机,以保全个体生存。

演化史上,恐惧对保存生命极具意义。

人类没了恐惧,恐怕早已绝种。

恐惧具有很强进化色彩,如恐高、怕蛇、怕蜘蛛、怕老鼠、怕黑暗,这点很像其它灵长类,起始于人类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恐高不仅见于现实,亦是做梦常见素材,是人类祖上栖息树上,害怕坠落演化而来。

农耕文明以来,老鼠及昆虫成了人类的敌人,它们除了糟踏粮食,也会传播疾病。

于是,厌恶和恐惧它们就深深印刻在我们记忆里。

如今,当人们看到老鼠,无不惊恐跳脚,要么打死它,要么逃之夭夭,“或战或逃”是也。

儿童恐惧也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

如一岁儿童看到小白鼠产生的恐惧,可泛化看到任何白色毛茸动物,如兔子、小狗,甚至是一团棉花也会惊恐哭闹杏仁核我们大脑深层,有个神经核团叫杏仁核(amygdala)分布于大脑两侧,专门处理人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快乐和恐惧。

电刺激右侧杏仁核,会引起恐惧和悲伤感,刺激左侧杏仁核,则会引起快乐或不愉快( Lanteaume L,2007),所以左侧杏仁核会发动自我奖赏作用,当体验到成功喜悦时,它会鼓励我们再去尝试。

右脑半球与我们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关系密切。

社会情景会左右人的情绪,于是右侧杏仁核担当起更多负面情绪的管控功能。

当遇到厌恶刺激时,首先激活右侧杏仁核,令人产生不快和恐惧反应,启动逃避。

所以,审视环境威胁时,人的右脑和右侧杏仁核发挥更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电刺激右侧杏仁核时,会立马引起人的愤怒与攻击行为。

有趣的是,男女杏仁核大小有所区别。

大约7岁起,男孩杏仁核大小超过女孩,直至终生。

男性杏仁核内含有丰富的雄性激素(睾酮)受体,意味着自远古以来,男性面临和经历的危机更多,故而启动雄性力量来抵御危害作用更强,杏仁核由此变大就不难理解了。

研究发现,男性右侧杏仁核受损时,会严重影响其决策能力,“或战或逃”能力下降。

相反,女性左侧杏仁核受损,则会影响其决策能力。

当然,女性对情感事件的记忆远强于男性,这是她们的左侧杏仁核及边缘系统发挥的功劳。

由此推测,男女左右杏仁核负载的功能及反应,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各司其职的效能也就有所差异了(Gupta R,2011)。

另外,左右杏仁核有明显的发育差异,左侧比右侧早2年发育至高峰,毕竟评估日常环境危害,要比时时刻刻处于应激状态更常见。

既然右侧杏仁核负责恐惧和愤怒,男性的易怒和攻击是否得到合理解释呢,对此科学研究仍很有争议。

有时,女性愤怒和攻击起来毫不逊于男性。

举例,早年有位女性激进恐怖分子叫迈因霍夫(Meinhof U,1968)因谋杀罪遭逮捕,后自缢死在狱中。

验尸官发现,她的杏仁核残存有术后疤痕,认为其攻击行为与杏仁核瘢痕有关。

1966年,有位叫查尔斯(Charles W)的美国人残暴杀害了自己母亲和妻子后,又用狙击枪射杀了16个人。

死后验尸报告称,查尔斯的杏仁核受到“胶质母细胞瘤”的压迫(Robert M,2019),这可能是他残忍行为的原因。

目前,这些个案还无法解释杏仁核的病变会否更容易引起人的恐惧、易怒和攻击。

研究表明,长期愤怒和攻击行为会演化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者的杏仁核有否形态与功能改变,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静老师说恐惧和焦虑是目前人类情绪障碍的两大核心症状,它的持续发酵,可演化为抑郁症。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症和恐惧症儿童的左侧杏仁核体积偏小。

左杏仁核与人的社交恐怖、强迫症、分离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密切关联。

给这类患者服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竟可增加其杏仁核体积(Arehart TJ,2005)。

我相信,某些人格障碍或多或少有脑功能与形态学方面的改变,尤其是杏仁核。

报道称,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左侧杏仁核活动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

前者对司空见惯的刺激更易做出强烈反应,易怒和发动攻击。

面孔识别实验发现,他们把一些中性表情面孔视为具有威胁性(Donegan NH,2003)。

同样,抑郁症患者在解读人脸表情图时,其左侧杏仁核活跃过度,尤其看到惊恐表情时反应更强烈。

当给他们服抗抑郁药后,杏仁核过度活跃现象就会降低。

研究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杏仁核和海马体积往往要偏小得多(Blumberg HP,2003)。

杏仁核功能异常也常见于孤独症儿童。

就是说,与社会脑(右脑)关联的杏仁核功能及其网络异常,才导致孤独症的一系列怪异行为,如过度恐惧、对视回避、逃避人群以及社交障碍等(见前文:心智理论能解释孤独症的内心世界吗)。

#儿童##焦虑#。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