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出现父子同战奥运,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什么时候

百科达人 | 发布时间:2024-05-28 01:10:01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中国首次出现父子同战奥运

1976年,刘国梁出生在河南新乡封丘县。他爸是乒乓球教练,从小就带着两个儿子刘国梁、刘国栋一起练球。刘国梁6岁练球,天赋异禀,小小的新乡容不下他这个大神。10岁那年,他爸带着他去了北京,为的就是以后当世界冠军。父子俩在北京的乒乓球馆子踢场。刘国梁先是在什刹海业余体校打了一圈,横扫什刹海。后在先农坛,与北京市乒乓球队打,打了七八场只输了一场。刘氏父子本来是想先进北京队的,没想到北京队水平这么次,失望之余,刘国梁在这一年入伍进入八一队。1989年刘国梁在部队入选国家青年队。1991年年仅15岁的刘国梁破格入选中国国家乒乓球队。1992年起,刘国梁随队出征全世界,第一年就斩获亚洲杯男团、混双冠军,亚锦赛男团、混双冠军。1993年第42届世乒赛上,刘国梁获男团亚军、男双第3,中国公开赛男团冠军、男单第3,瑞典公开赛男双冠军、男团冠军,芬兰公开赛男单冠军、男双冠军,亚洲杯男单第三。1996年奥运会上获男双、男单双料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大满贯”获得者,世界杯后在国际乒联排名榜上跃居首位。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什么时候

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奥委会第一百零一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

在这届会议的最后,国际奥委会将宣布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经过几轮评选,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进入最后的角逐。

前三轮投票,北京一路领先,舆论因此认为,北京将取得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北京时间凌晨两点,评选结果将宣布,在国内的中国人民彻夜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申办结果。

北京时间凌晨两点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上台,宣布获得第二十七界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悉尼。

画面传回中国后,转播室内弥漫出一股悲伤的情绪。

根据新闻报道,北京当时获得43票,与获胜的悉尼仅仅只差了两票。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会输给悉尼?93年申奥“黑幕”关于这次奥运会失败的原因总结有很多。

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有这样的消息传出:说当年澳大利亚用贿选的方式赢得了最终胜利。

这样的说法未见于权威媒体报道,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不过,当年申奥失败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申奥策略问题。

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年提出的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只强调了中国,忽略了申办城市北京。

而国际奥运会往往更强调城市的概念。

口号的失误可能是导致丢分的一大原因。

其次便是外国媒体对中国不遗余力地抹黑,抹黑中国,抹黑北京。

从1991年北京准备申办奥运会开始到1993年最终结果确定,外国媒体就一直以所谓的“人权”问题来攻讦中国。

国际媒体一直到今天还是被西方牢牢把握,九十年代的时候互联网也不发达,被抹黑的中国几乎鲜有自证的渠道。

国际奥委会一般会综合考虑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实力,在西方媒体的抹黑下,国际奥委会的判断被影响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两个都是外部因素,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与当时的中国的综合实力有关。

九十年代的中国的确还有许多不足。

当时的城市建设等基础条件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终败给澳大利亚的悉尼也是有原因的。

具体参与到北京申奥的工作人员怀着无比愧疚的情绪回到祖国。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亲历北京93年申奥。

他在多年后回忆起这次失败还是难掩激动的情绪。

“我们不是凯旋之师,辜负了人民的期望。

”他们一度不知道如何面对中国人民热切的期望,不敢面对国人期盼的眼神。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人民并没有苛责他们。

何振梁一行人落地后,远远地就看到了在机场上热情等候的群众。

他们拉了一个巨大的欢迎横幅,上面写着:“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

”这句话令所有人动容,也激励着国人自强不息。

中国人之所以在申办奥运失败后,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主要与我们的奥运梦有关,这个梦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中国人的“奥运之梦”中国人的奥运梦,从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起源于古希腊的国际体育竞技盛会在公元前776年举行。

古希腊先民们为了祭祀传说中的众神之首宙斯,于是在奥林匹斯山上举行体育竞技活动。

这种竞技活动最开始是古希腊城邦公民们的权力,广大奴隶与妇女并无参赛资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再对参赛者的阶层和性别做出限制,它代表的竞技体育精神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一场全人类的盛会。

这场盛会的举办给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国家友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国际奥委会邀请清政府参加此次奥运会。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处在内忧外患中,清政府统治者尚未认识到奥运会的重要意义,拒绝了此次邀请。

清政府故步自封,但民众还是迫切地希望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些有识之士在游历西方后,看到了奥运会的盛况,也意识到了奥运会对一个国家能带来的正向作用。

竞技体育所提倡的公平竞争能让当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中国人久违地看到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尊重。

很多人因此希望中国人也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与各国公平竞争。

他们将这样的梦想写成了文字。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社发表了关于奥运会的文章。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这三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奥运三问”。

从这三个并列排布的问题中,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奥运会的渴望。

在这三个问题提出的年代,中国人正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

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侵占我们的国土,逼迫我们签下各种不平等条约。

所以很多人希望中国人能在奥运赛场上证明自己并非“病夫”。

而这份尊重的获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而回答完这“奥运三问”用了中国整整一百年的时间。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成为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刘长春的参赛回答了《天津青年》的第一个问题。

52年后,许海峰给出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此后,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屡获佳绩,奖牌数量不断提升,直至位列世界前列。

在运动员屡获佳绩的时候,中国人就在思考,我们能不能举办一次奥运会。

这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塑造,甚至是国内城市的建设都会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1991年12月,中国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关于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随后,中国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

此时,距离“奥运三问”诞生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中国已经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希望能举办一场奥运会来向世界展现新中国的风貌。

在申办奥运会这件事上,中国人万众一心,党、政府、人民一起努力,希望能赢得这次申奥的胜利。

1993年,申奥城市在蒙特卡洛展开最后的角逐。

经过几轮激烈投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率先被淘汰。

最后的激烈角逐在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之间展开。

北京在前几轮的投票中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有媒体据此推测,北京获胜的可能性非常大。

中央电视台转播了申奥结果公布的全过程,很多人彻夜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结果。

很快,当交响乐团演奏的奥林匹克颂歌结束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台,当众宣布,悉尼获胜。

消息传回中国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凌晨两点半。

中央电视台演播室的工作人员在听到此消息都难掩失落的情绪。

仅仅只有两票,我们就能完成百年前的先辈关于奥运会的全部心愿。

百年奥运梦终圆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了93年的经验,中国人痛定思痛,继续接下来的申奥之旅。

2001年,中国北京再次申请举办奥运会。

有了上一次的失败经验,这一次的中国为申奥做的准备更加充分。

该年7月19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举行。

同上一次一样,北京从一开始就优势明显。

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第二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遥遥领先,排在第二名的多伦多只有22票。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的中国没有因前期的优势而自满。

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继续面对接下来的竞争。

这一次的过程非常顺利。

北京顺利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

至此《天津青年》提出的三个问题全部都有了明确的答案。

而距离北京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刚好一百年。

这一百年来无数献身民族国家的中国人,再用不同的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如今目标已经实现,举国欢腾。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中国以最大的诚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

几个小时的开幕式精美绝伦,对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一个新中国。

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第一次获得奥运会金牌再到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筚路蓝缕,趟过坎坷才完成了百年前的这三个愿望。

这三个愿望的实现,每一步都非常艰难,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努力。

现在的中国人再回忆起93年的那次申奥失败,心态非常平和。

因为今天的中国实力大幅度提升。

人们已经能正视2000年中国综合实力的不足,并且能豁达地表示:中国当时的失败未必全是坏事。

那次的失败更激励了中国人,努力奋斗,弥补不足,提升自身实力。

事实证明,蛰伏后的中国,的确向世界交出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

93年那个以两票之差败给悉尼的城市现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奥运会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中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冬季奥运会,也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城市。

与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相比,此次冬奥会的开幕式更加简洁低调。

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温和自信的大国形象。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