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学 孔子文学修养最好的是

百科达人 | 发布时间:2024-01-23 02:59:02 | 小编:找百科 - www.80007.net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孔子文学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但实际上孔是把思想标准(善)放在第一位,而把艺术标准(美)放在第二位。

孔子文学修养最好的是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

那么,孔子在文学上的贡献有哪些呢?

一、《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二、礼乐文化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年,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都与前代差别极大。

“国之大事,在祭】祀与戎”。

从西周时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大夫出,到春秋末期,已是陪臣执国命。

《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对于仅为大夫的季氏欣赏64个人表演的乐舞非常不满,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4人的乐舞是天子的规模,在孔子所向往追随的西周时代,这种规范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

而孔子对这种礼坏乐崩的状态感到痛心疾首,希望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在政治上,主张继承和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但是由于当时鲁国的政治是由公室的家臣阳虎执掌,和孔子的观念大相径庭,所以他周游列国,寻找可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君主,最终无果。

于是晚年退而招收弟子,整理文化遗产:删《诗》《书》,定《礼》《乐》,做《春秋》和《易传》。

为保存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是孔子论述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所要经过的几个阶段。

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诗经》就提供许多这样的典范,使人的言行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据。

《诗经》本身作为文学作品,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出现的,自然成为道德修养最好的启蒙教材,因此孔子一再的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强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正墙面而立”,则只向一隅,不及其余,所见所知有限,正是从修身必先学时的角度来提出的。

“立于礼”则是“比于兴”诗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于“仁”原则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它可以区别上下的尊卑,使不同的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为。

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不仅如此,孔子认为还要通过音乐的熏染,来改造自己的情性,使自己从内心深处就能自发地实践礼仪行为。

无论是诗还是乐,孔子都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诗与道德修养的作用的强调和夸大与对诗的审美特征的忽略被后来的儒家文论家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儒家文论的重要特色。

找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73846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找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找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